从边疆小吏到中枢重臣配资知名炒股配资门户
牛仙客(675年—742年),泾州鹑觚(今甘肃灵台县)人,出身于安定牛氏,与隋代大臣牛弘同宗。自隋至唐前期,旧的门阀士族势力不断下降,逐渐走向没落,甚至泯然众人。安定牛氏就遭遇了这样的命运。
牛仙客家族虽为北朝以来的名门望族,但至其父祖辈已无显宦,父牛意、祖父牛会、曾祖牛通,皆未入仕。这就决定了身为寒族的牛仙客若想跻身朝堂施展抱负、扭转家族命运,就只能从底层一步步向上攀登。
牛仙客初为鹑觚县小吏,颇得县令傅文静的器重。傅文静任陇右营田使后,召牛仙客为佐吏,牛屡立功劳,迁升为洮州司马。此时牛仙客已44岁,年近半百。后王君㚟、萧嵩相继任河西节度使,二人都十分信任牛仙客,将军政事务完全托付给他。牛仙客也着实没有辜负这份信任,他勤于政务,恪尽职守,以诚待人,深受百姓爱戴。从牛仙客任洮州司马开始,经过长达12年的不懈努力,终获河西节度使一职,判凉州事,历加太仆卿、殿中监等职。由此,牛仙客独掌一方重任,他卓越的治理才能也有了用武之处。
牛仙客的前半生,大多任职于西北边陲,在边境防务上军功卓著,《旧唐书》称赞他“御寇之功,存乎方策”。在治理河西的六年期间,牛仙客务实节用,精简开支,廉洁奉公,使得仓库盈满,器械精良。新到任的崔希逸奏呈牛仙客功绩,唐玄宗派刑部员外郎张利贞实地考核后,确信无疑,欲擢升其为尚书,却遭到宰相张九龄的强烈反对,认为牛仙客“起自边隅,目不知书”,难以胜任。张九龄后来还阻止唐玄宗给牛仙客赐邑封爵,唐玄宗为此不悦。同为宰相的李林甫揣摩出了唐玄宗的心思,同时也为了打压张九龄,遂举荐牛仙客,说:“仙客,宰相才也,何有于尚书!九龄书生,不达大体。”(《资治通鉴·唐纪三十》)唐玄宗遂封牛仙客为陇西县公,实封三百户。
展开剩余52%客观来讲,张九龄之话不无道理。李林甫虽用意不纯,但也的确推荐了一位贤才。这表面看似二人的“吏治与文学之争”,实质是玄宗朝“文学派”与“吏干派”的政治博弈。由此可见,牛仙客的仕途沉浮,与张、李二相的个人争斗紧密相连,这似乎也是唐代党争的时代注脚。
开元二十四年(736年)十一月,张九龄被罢相,因而年过六旬的牛仙客被任命为工部尚书,同中书门下三品,并执掌门下省事务,遥领河东节度副大使。牛仙客最终进入了权力的中心圈层,实现了从边疆小吏到中枢重臣的华丽逆袭,实称得上是大器晚成的典范。
牛仙客高居相位后,行为小心谨慎,遇人唯唯诺诺,一味顺从,凡事循章而办,不发己见。他人相赠的物品,均封存起来不敢使用。其实,这是牛仙客的明哲保身之法,他深知宰相李林甫的为人,朝中大员颇有微词,而自己正是由他推举,因此他既不想做一个忘恩负义之人,也不想做一个奸邪谄媚之臣。事实证明,牛仙客的确也做到了,他能在朝为相多年后还全身而退,就足以说明一切。
牛仙客任相期间原本也做了不少实事,如积极参与删修律令、妥善安置六州胡、缓解了河曲地区的民族矛盾等,尤其是在关中地区推行“和籴”之法,即用比平时市场价高二三成的价格收买都畿、京畿的粟各数百万斛,同时停收当年江淮应交京师的运租。这一措施,不但成功解决了长期以来长安粮食短缺的问题,避免了“谷贱伤农”,还减轻了江淮地区漕运的负担,可谓一举两得。天宝元年(742年),牛仙客病逝,终年六十八岁,追赠尚书左丞相,谥号“贞简”。
纵观牛仙客的一生,堪称盛唐官僚群体的一个缩影。他没有张九龄的文采风流,也不似李林甫的权谋机变,却以勤勉务实的精神在边疆和中枢都留下了切实政绩。作为唐代少数由胥吏升至宰相的人物,可以说他的经历揭示了开元盛世背后的制度弹性与人才多样性。(执笔:清辉 编辑:王丽娜)
来源:黄河清风
编辑:卢文茂配资知名炒股配资门户
发布于:北京市华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